首屆中國文化地理學學術研討會 暨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云南師大舉行
發(fā)布時間:2018-05-31 來源:中國地理學會

四月的春城昆明,陽光格外明媚,氣候特別宜人。2014419日至20,首屆中國文化地理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云南師范大學成功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了大會。其中包括當代中國文化地理學的開拓者、北京大學王恩涌教授,著名歷史文化地理學者、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著名文化地理學者、北京大學唐曉峰教授,以及美國Kentucky大學的Stanly D. Brunn教授,韓國國立師范大學的柳濟憲教授等。會議由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學院承辦。會議的成功舉行,得到了中國地理學會的大力支持,張國友秘書長代表中國地理學會表達了誠摯的祝賀、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會議還得到了云南師范大學及其旅游與地理學院的大力支持,該校副校長李松林教授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旅游與地理學院院長駱華松教授介紹了文化地理學在該校地理學學科發(fā)展中的地位。會議開幕式由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朱竑教授主持。

會議邀請了四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做大會主題報告。韓國的柳濟憲教授的主題報告《Identification of East Asia as a  Cultural Region》(東亞文化區(qū)的識別),探討了東亞文化區(qū)存在的共同的文化標識,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其他相關歷史文化背景,提出了進一步融合的想法和存在的問題,對我們思索東亞文化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共同發(fā)展與和諧發(fā)展,不無啟發(fā)。美國的Stanly D. Brunn教授的主題報告《Global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s in Transnational Marriage Migration: Courting, Adjustments and  Ties to Homeland》(跨國婚姻的全球化視角:戀愛、適應和家鄉(xiāng)依戀),通過問卷調查,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婚姻的形成及其文化沖突與調試等方面問題,對我們思索跨國婚姻以及多元文化融合問題提供了案例和借鑒。廣州大學曾大興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境內著名文學景觀之地理分布----兼論文學景觀的定義、類型、意義與價值》的報告,探討了國內著名文學景觀的地理分布,為我們思索文化景觀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周尚意教授所做的《文化地理學概念、理論的邏輯關系之分析----學科樹分析近年中國大陸文化地理學進展》主題報告,在梳理近年來中國文化地理學進展的基礎上,把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地理學的基本對象地方區(qū)域作為研究目標,構建了文化地理學的學科樹,并將層間關系尺度轉換作為探討地方性的兩個分支或兩類方法,勾勒了中國大陸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進展和基本框架,為我們思索文化地理學的學科發(fā)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會議期間,在兩個分會場分別舉行了11場專題學術報告會,共有50多位學人在會上做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各分會場組織有序,選題視角多樣,討論積極,氣氛熱烈。

按照會議主題告大致分為6個方面內容:

1.學科理論:如周尚意的《文化地理學概念、理論的邏輯關系之分析》,陶偉、王紹續(xù)的《身體地理學----身體、身體觀、空間、女性》,丁傳標的《家的解碼----基于空間句法理論的研究綜述》,等等。

2.文化認同:如張組群的《端午節(jié):基于文化認同的民俗轉型意義》,孔翔、龍丁江的《文化認同與民族工藝品的優(yōu)化開發(fā)》,魏紅妮、朱竑的《轉型背景下的中國民族認同的新視角》,袁振杰的《Performance, Infrapolitics  and Schooling: Mapping the Muslim Uyghur Students’ resistances in a Xinjiang  Class》,等等。

3.文化景觀:如詹嘉的《景德鎮(zhèn)陶瓷遺產廊道的文化景觀研究》,趙振宇的《繪畫在景觀意義延續(xù)中的作用》,劉沛林的《詩意的棲居----中國人的宜居夢想》,傅凡的《人口置換影響下的文化景觀》,等等。

4.文化傳播:如葉超的《隨時隨地隨人:博客與文化地理學》,薛熙明的《回漢雜居社區(qū)伊斯蘭社會文化空間的構建----以滇中納古鎮(zhèn)為例》,白凱的《穆斯林女性大學生主體性空間建構》,朱媛媛、王士君、曾菊新的《基于信息化的武漢城市圈城鄉(xiāng)文化空間結構研究》,等等。

5.文化生產:如錢麗蕓的《國內外文化生產的研究進展與地理學解釋》,薛東前的《西安市文化產業(yè)集聚特征及機制分析》,魏雷、唐雪瓊的《旅游發(fā)展語境中的地方性生產----以瀘沽湖為例》,王立國、陶犁等人的《文化廊道范圍計算及旅游空間構建研究----以西南絲綢之路(云南段)為例》,朱靜虹的《基諾山旅游社區(qū)文化展演空間的生產研究》,盧松的《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體訴求及表達研究----以婺源縣為了》,等等。

6.地方與地方感:如陳亞顰、許偉的《日常生活的地方構建----以云南傣族、傈僳族為例》,李凡等人的《懷舊消費空間地方建構的比較研究----以廣州懷舊餐廳為例》,馬慧、張寶秀的《北京會館文化空間的演變歷程》,戴俊聘的《歷史層累視角下的地方形成機制探討----以北京東高村鎮(zhèn)為例》,等等。

從會議效果來看彰顯出3個特色和亮點:

1.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從依托管理單位(中國地理學會)到具體承辦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從老一輩文化地理學者(王恩涌、司徒尚紀、唐曉峰)到新生代文化地理學生,從高校(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研究所(中科院、社科院等)到專業(yè)媒體(中國國家地理、人文地理、高教社)、企業(yè)(Facts  International文產公司、雨竹軒)等,均給予了大力支持。

2.學術報告異彩紛呈。從傳統(tǒng)文化地理到新文化地理,從文化地理學理論總結到實踐探索,從文化景觀的研究到文化生產的路徑與方式探索,從國內文化地理現(xiàn)象與問題的研究到國外文化地理問題的比較研究,從文化符號的意義與價值探索到文化轉型的路徑與內涵探索,從文學、繪畫、詩歌等創(chuàng)作性景觀到民族、習俗、宗教等積淀性景觀,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新銳睿智的思想,令參會者大開眼界。

3.年輕學人發(fā)言踴躍、思想活躍。由于年輕學人對國外新文化地理思潮了解較多,因此在從文化的視角看待地理學問題時,往往更加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和觀點,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實踐加以闡釋和發(fā)揮,其中不乏新穎、創(chuàng)新的觀點。

通過學術交流提出4個方面工作:

1.各位委員要有文化地理學的堅守,要術有專攻。過去沒有文化地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各位文化地理學人沒有自己的娘家或婆家,只能采取打游擊的方式做一些相關的研究,有一種被邊緣化的感覺,現(xiàn)在大家有了自己的研究組織和家,就更加應該名正言順地開展工作了。大家可以在別的相關專業(yè)委員會從事工作,但一定要懂得自身也是文化地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的委員,同樣有責任和義務開展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而且還要術有專攻,爭取在某個特定領域或方向有自己的建樹。

2.各位委員要注重文化地理學的學科理論和學科平臺建設,要有未來一段時間的學科規(guī)劃。任何一門分支學科都要注重學科建設,這樣才能引領學科方向,特別是有助于引領年輕學人的學科方向。現(xiàn)在很多學科背景的人都對文化地理感興趣,都在開展所謂的文化地理研究,但仔細一看,很多研究并不屬于文化地理的研究范疇,千萬不能把文化地理研究搞成一個大雜燴,一定要有學科的明確范疇、理論和方法。同時要加強學科平臺的建設,如網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慕課(MOOC)、微博、網站、教材等的建設。

3.要注意中西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方面我們要密切關注西方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動態(tài),借鑒和消化西方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一些新理論,另一方面應避免食洋不化,要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

4.要出人才、出成果。我們成立文化地理專業(yè)委員會的目的,一是要出人才,要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學科骨干,以適應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形勢對文化地理人才的迫切需要;二是要出成果,要推出一些適應國家發(fā)展需要的優(yōu)秀成果、重大成果,從而對整個地理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會議討論了文化地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的工作目標和組成原則,并確定了2015年和2016年年會的承辦單位;本次會議優(yōu)秀論文將在《人文地理》、《Sustainability》兩個刊物上刊載。

(周尚意  劉沛林)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地理學會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政編碼:100101

電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頁網址:http://weixing88.com.cn

電 話:010-64870663

傳 真:010-64870663

版權所有:? 2001-2012 中國地理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編:100101
電話:010-64870663      傳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備案/許可證號碼:京ICP備18020997號-6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3842
技術支持:北京智聯(lián)軟件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