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強會 - 社會服務

2022年中國地理學會“行為地理學高級研習班” 第一講學術總結報道
發(fā)布時間:2024-6-11 來源:中國地理學會

2022年9月16日,中國地理學會行為地理學高級研習班的第一講在線上順利舉行,國際知名行為地理學家、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卓敏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兼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教授(Mei-Po Kwan)、行為地理學的青年學者、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塔娜副研究員應邀開講。關老師系統(tǒng)介紹了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中納入地理分析的人類視角,從理論上探討了不確定地理背景問題、鄰里效應平均問題和平穩(wěn)性偏差問題的重要性。塔娜老師介紹了近20年來行為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前沿,并結合自身科研實踐給出了行為地理學理論的青年思考。在線參會的老師和同學一直保持在千人以上,就行為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前沿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思想碰撞。


圖片


關美寶教授講座——整合時間地理學、環(huán)境科學和健康研究


關美寶老師的講座共分為三個部分,層層推進,從時間地理學理論基礎、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中的重要理論概念和新冠疫情風險評估實踐三個方面,系統(tǒng)介紹了如何在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中納入地理分析的人類視角,以推進人類健康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跨學科研究。


第一部分,關老師從時間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出發(fā),指出時間地理學中的時空路徑、時空棱柱和制約視角不僅是行為地理學的重要基礎,而且在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得到廣泛應用?;跁r空制約的視角,她提出有必要開展地理環(huán)境暴露對人的影響的相關研究,探討偏向正面(藍/綠空間、自行車道等)和負面(污染、貧困、犯罪等)的環(huán)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效應。在地理大數(shù)據(jù)和瞬時移動評估設備的支持下,關老師指出如何結合不同的外界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建成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來探究環(huán)境暴露與人們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值得深思,特別強調了因果關系對政策實施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關老師重點闡述了環(huán)境與健康研究中地理分析的人類視角需要關注的三個重要的理論概念。一是不確定地理背景問題(UGCoP),即地理空間變量對個體行為作用效應的分析結果,可能受到空間和時間不確定性的影響。關老師從不確定地理背景問題產生的原因與現(xiàn)有研究的局限性出發(fā),提出需要識別影響健康的重要空間和時間。關老師結合其研究團隊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芝加哥等城市開展的大量研究,指出應用多源地理大數(shù)據(jù)和實時移動感知數(shù)據(jù)能夠有效探測個體地理背景的動態(tài)性,發(fā)現(xiàn)個體日常活動中的環(huán)境暴露變化,以準確評估對健康產生影響的“真實”環(huán)境因素。二是鄰里效應平均問題(NEAP),指與基于居住地的暴露評估值相比,基于個體移動的暴露則趨于研究區(qū)域的參與者或總人口的平均水平。關老師結合其團隊對噪音與空氣污染暴露開展的研究,指出鄰里效應平均問題會導致移動依賴的環(huán)境暴露評估產生偏差。她特別強調在研究中需要關注環(huán)境暴露中的極端值對鄰里效應平均問題的貢獻,需要關注特殊群體的環(huán)境暴露。三是平穩(wěn)性偏差,這一點在健康的環(huán)境決定因素研究中體現(xiàn)為空間差異、時間差異和數(shù)值范圍差異。空間非平穩(wěn)性表現(xiàn)為區(qū)域性差異、時間非平穩(wěn)性表現(xiàn)為周期性變化和社會性周期特征,數(shù)值范圍非平穩(wěn)性表現(xiàn)為閾值效應。關老師結合其研究成果,對平穩(wěn)性偏差的產生原因、表現(xiàn)形式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第三部分,關老師結合新冠疫情的分析詳細討論了如何降低風險和社會不平等問題。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COVID-19高風險區(qū)域的時空模式,識別了面臨較高COVID-19風險的弱勢群體,并探討了相關的公眾看法。其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個體移動的方法能夠獲取更可靠的新冠疫情風險評估,結合NEAP能夠確定處于極端狀態(tài)(即沒有出行選擇權)的特定群體,為考慮人們在不同空間和時間的行為制定更為詳細的政策提供建議。


最后,關老師強調了準確描述空間和時間上的地理背景對于確定環(huán)境和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非常重要,需要明確的社會政策和干預措施來解決不平等和融合問題。


塔娜副研究員講座——行為地理學理論基礎與前沿進展


塔娜老師的講座從行為地理學理論基礎和前沿進展兩個方面,介紹了近20年來行為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前沿。


圖片


從時代與學科背景引入,塔娜老師指出人文地理要素的多樣性、社會實際問題的復雜性和城市社會轉型都強調了對“人”的思考,為行為地理學的微觀過程研究提供了機遇。之后,她從學科定位、發(fā)展歷程和研究方法幾個方面介紹了行為地理學的理論基礎,指出行為地理學是以時空間行為為研究對象,具有微觀視角、行為過程、主客觀結合、時空間整合、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通過對行為地理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指出行為革命和行為理論的融合擴展對當今行為地理學的重要性。


在前沿進展的部分,塔娜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從理解行為、理解個體和理解社會三個層面分享了她對行為地理學前沿的理解。在理解行為方面,她指出行為地理學以微觀視角切入,在動態(tài)人地關系的背景、行為機制分析(主客觀交互、多主體交互)、走向跨學科空間認知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結合其團隊在綠地空間暴露和個體空間交互方面的探索,塔娜老師指出需要從個體行為視角思考鄰里對于不同群體的重要性和地理背景效應的適用性,加強多時空交互和行為決策復雜機理的研究。在理解個體方面,她強調了行為研究在理解生活經歷、社會關系、個人福祉方面的作用,指出應關注理論模型的深化、時空間交互和累積效應、主客觀交互效應。在理解社會方面,塔娜老師從社會融合、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社會治理方面出發(fā),指出行為分析可以為微觀尺度的個體研究與宏觀尺度的城市空間研究之間架起橋梁,最終服務于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她以不同戶籍群體的活動空間分異為例,指出利用活動空間形態(tài)-暴露-交互的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戶籍群體之間存在的社會空間排斥,有利于理解城市社會融合問題。


最后,她總結了行為地理學核心問題是空間與行為的相互作用,并能夠為動態(tài)人地關系、個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可持續(xù)性前沿提供理論與方法論的支持,并對行為地理學面臨的跨學科、理論、方法論和研究方法進行了討論。


行為地理學理論前沿的討論與總結


中國地理學會行為地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柴彥威老師主持了研習班的第一講,并組織與會人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柴老師首先指出,中國地理學會行為地理專業(yè)委員會的成立是中國地理學發(fā)展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行為地理學的發(fā)展不斷成熟,已經躋身于中國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將為我國的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更大的理論貢獻與決策支持,同時也將會大大促進中國行為地理學者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而行為地理學高級研習班作為專委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將在今后陸續(xù)開展。講座特別設置了討論環(huán)節(jié),便于報告人與與會老師、同學進行互動。


針對地理背景不確定問題、鄰里效應平均問題和平穩(wěn)性偏差三個重要概念,與會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柴彥威老師認為行為地理從基于地方到基于人的研究范式轉變,需要關注不可分割的個體行為,指出這三個問題對于健康和環(huán)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對三個概念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提問;關美寶老師指出,地理背景不確定問題和鄰里效應平均問題相關,但與平穩(wěn)性偏差不同。香港浸會大學王冬根教授進一步提出鄰里效應平均問題的其他可能性,并結合其在移動性對可達性影響方面的研究進行了討論;關老師列舉了某些群體由于限制性移動,可能不具有鄰里效應平均問題,但在總體層面依然存在。中山大學譚一洺副教授結合廣州的案例與關老師就新冠疫情風險評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短時與長時行為效應的關系問題。此外,劍橋大學的劉伯初博士和北京大學的許偉麟博士生分別關于時空間行為研究的測量細度、ICT與虛擬空間的融入與關老師進行了討論。最后,中山大學周素紅教授提出如何從基于人的研究到基于空間的實際規(guī)劃,為本次探討進行了總結并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針對行為地理學的前沿進展,老師和同學們的交流更加充分。關老師針對塔娜老師提出的正向的環(huán)境效應(比如綠地)問題進行了回應,指出綠地的研究具有意義,可以從全區(qū)域的尺度對NEAP開展分析。華南師范大學王豐龍研究員也提出可以將綠地、噪音等影響不同的因素分別開展分析比較,并提出如何處理時空機制中的個體偏好問題;塔娜老師認為,可以借助時空棱柱來反映個體受到的限制并針對偏好開展相應的專門性調查。北京大學羅雪瑤博士生提出如何理解用時空同在性去測度社會暴露內涵及對人的影響;塔娜老師解釋了時空同在性反映了潛在時空交互的可能性,從而對社會融合或個體歸屬感的改變提供可能,需要探究更細致的影響路徑。柴彥威老師再次強調了行為地理學的學科交叉性、技術先進性與應用結合性等特點,并對與會的各位老師和同學表示感謝。


本次高級研習班的第二講將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的2022年中國行為地理學術大會的會場舉行,期待各位同行的踴躍參加!


圖片

圖片

騰訊會議參會者合照(部分截屏)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行為地理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水平,持續(xù)了解國際學術前沿,促進與國際研究的接軌,同時為了搭建學術交流與互動的平臺,促進行為地理學人才隊伍培養(yǎng),尤其是幫助那些在行為地理學相關領域從事科研與教學的青年教師、行業(yè)骨干及研究生,中國地理學會組織領導、行為地理專業(yè)委員會策劃并承辦了“行為地理學高級研習班”。2022年度,行為地理學高級研習班將圍繞行為地理學理論、行為地理學方法、交通行為研究前沿、時間地理學研究進展、概率與計算時空地理學等主題進行系統(tǒng)講解。研習班邀請海內外行為地理學研究與教學的一線學者作為主講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來舉辦,因此,任何一位對行為地理學及其關聯(lián)領域感興趣的同仁都可以參加交流。


供稿:中國地理學會行為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塔娜、華東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碩士研究生李紅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地理學會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政編碼:100101

電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頁網址:http://weixing88.com.cn

電 話:010-64870663

傳 真:010-64870663

版權所有:? 2001-2012 中國地理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甲11號      郵編:100101
電話:010-64870663      傳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備案/許可證號碼:京ICP備18020997號-6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3842
技術支持:北京智聯(lián)軟件技術有限公司